《喝三秒》

 

 

 

 

《回家》

 

 

 

 

《千里送鹅毛》

 

 

 

 

  

2017年7月25-26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喝三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文化馆《回家》、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千里送鹅毛》组成的云南省小戏组台在民族宫大剧院精彩上演。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出席观看。

 

剧种简介

彝剧

彝剧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兴剧种,是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艺术基础上逐渐发展并形成的少数民族剧种。彝剧音乐由民歌小调(如〔梅葛调〕〔曼莫若调〕〔过山调〕等)、舞曲、器乐曲(如“芦笙曲”“月琴曲”“唢呐曲”等)结合形成,称“山歌体”。表演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彝剧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但不失高雅淳朴的气质,诙谐幽默且极富生活情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代表剧目有彝剧小戏《半夜羊叫》《掌火人》《双叩门》《喝三秒》等。2008年,彝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分为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还有曲靖、弥渡、文山、楚雄、罗平、元谋、禄丰、建水、蒙自等小支派。曲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各种民歌小调,一是明清小曲,还有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来的。花灯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有只舞不唱的如《狮舞》《猴子弹棉花》等,有集体性的歌舞,如《连厢》《拉花》等;解放后开始创编新的戏剧性舞蹈。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后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在演出中型、大型剧目时,又增加了其他行当。代表性剧目有《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2006年,玉溪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昆明花灯、弥渡花灯、元谋花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演出单位介绍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简介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是一个集创作、演出、研究、市场推广为一体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歌舞、彝剧、民乐、滇剧四个艺术门类在其中并存发展,创作演出了以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舞蹈诗《彝人三色》、大型无场次彝剧《疯娘》、彝剧大戏《杨善洲》、古装滇剧《跑官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2002年至2016年合计完成各类演出3296场,演出足迹不仅遍布彝乡楚雄的村村寨寨,同时活跃在国内外艺术舞台,多次应邀出访和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剧院多次受到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少数保留事业性质的国有文艺院团。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文化馆

开远市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3月17日,1993年5月,开远市文化馆被评为“云南省一级文化馆”;1997年7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标准文化馆”、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一级文化馆”;1998年、2000年两次经省文化厅复评后,再次被命名为“云南省标准一级文化馆”;2002年2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一级文化馆”;2011年11月,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15年11月,开远市文化馆再次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先后被挂牌为云南省合唱协会合唱教学培训交流基地、云南省文化馆创作基地、云南省文化馆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基地、云南省文化馆外来务工人员活动基地。

 

云南省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

前身为宣威市花灯剧团,成立于1958年初。2012年改为现名,是宣威市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剧团自成立以来,自编、自导、自演各类剧目达1000多个,获国家、省级以上表彰剧目81个,八次代表曲靖市出席省舞台艺术新剧(节)目展演及有关调演并获奖,涌现出如《夜郎春秋》《火把杨梅》《牵心的歌绳》《蔬菜大王寻亲记》《船和桥》《王泽民之歌》《孟获出山》《千里送鹅毛》等大型优秀剧目。2011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十一五”云南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专家点评

7月26日晚演出结果后举行了点评会,专家们对参加演出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谭志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从剧本、导演、表演整体来讲《喝三秒》是完整冼炼的,小中见大。这个戏很有彝族载歌载舞的风格特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新生活,非常自然,接地气。但最后一段新镇长唱“真抓实干为群众”那一段从唱词的语言到唱腔设计到表演和前边的唱舞脱节了,把前面的表演风格一直延续到最后就更完整了。十二个彝族小姑娘的舞蹈很有意思,类似绣球的道具翻来覆去和戏剧的情绪结合在一起。在音乐上希望把花灯的特色和彝族歌舞的特色结合得更好,这样可能会更具有感染力。《千里送鹅毛》是这次小戏演出中唯一的历史故事剧,寓意和内涵丰厚,把官场腐败写得很好。但是该剧矛盾应该更冲突,要将火把节的渲染与后边剧情的发展联系起来。天鹅作为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可以使之更浪漫一点。全剧的高潮在“金殿”这场戏,这一段的语言应该具有雄辩性和说服力。

 

朱维英(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三出戏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都具有云南地域的风格特色,载歌载舞,呼应对唱,从音乐上让人听到了云南风情。《千里送鹅毛》内容挺好,音乐唱腔写得不错,但MIDI做的不好。几出戏让观众有美的享受,音乐美,服装美,舞蹈美。值得注意的是,云南花灯戏是全国的新兴剧种,诞生时间较短,并不古老,成为独立的有独特风格的剧种,关键在音乐上。新兴剧种在音乐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风格,要注重锣鼓经、起落板、主奏乐器、各种曲调曲牌等音乐程式的积累,要先有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变化,这样才能够扎实。在剧目上还要下功夫,尽量多用民乐,少用电子音合成器,第四场戏要再写得开一些,表现更剧烈一些。

 

张兰阁(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演出非常成功,在视听方面得到很大的享受。《喝三秒》是老故事出新意,歌舞、道具、服装全是浓浓的彝族风情。主演大爹唱做俱佳,很有喜剧味道,动作夸张,有幽默感,有很浑厚的艺术功底。《回家》女主角青春靓丽,小孩的歌舞清新,母亲一人饰演两个年代的人物,反差很大,小孩的歌舞在舞台上很美。《千里送鹅毛》舞台场面阔达,导演综合运用了灯光、音乐、服装、造型等各种手段,在灯、服、道、造的综合呈现上有一种恢弘的气势,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情风俗,有些场面给人的震撼力很强。舞台设计很漂亮,有新意,有想法。在合理性上,人物的故事,叙述、歌舞和抒情场面的布局要做一些巧妙的安排,现在在文学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天鹅在剧中应该拟人化,突出其象征性。

 

张之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三个云南小戏让我看到了基层院团地方戏创作的三个倾向:现代小戏创作、地方剧种和音乐剧的结合的创作、新创古装戏的创作。通过这台演出,让我们看到了地方小戏对各种可能性的探索。《喝三秒》让观众看到了彝族小戏的样式,把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了,生动有趣,幽默诙谐,题材上与基层结合,演员的出场很有特点,三个演员在唱舞上相互协调配合。现代小戏应该要达到的问题在这部作品中都达到了。《回家》是花灯音乐剧,花灯戏这种载歌载舞的小戏与音乐剧结合是绝对值得我们尝试的路径。不足之处在于花灯的元素少了一点,要再吸纳得多一些,让我们从现代感的音乐剧形式中感受到花灯戏的特色。《千里送鹅毛》在花灯戏的呈现过程中体现了云南的特色,但是西洋音乐和戏曲音乐的衔接、过于写实的舞美设计跟戏曲舞台都有一些突兀,而且鹅的造型过于写实,缺乏跟角色之间的互动,没有从鹅身上表达出来情感。

 

王焱(北方昆曲剧院编剧)

今天的三部戏有一个共性,唱词都是轻盈灵动,富有诗意。这一点,为后面的唱腔和舞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之相应的就是非常自然而不是刻意的载歌载舞。彝剧《喝三秒》构思精巧,唱词和念白比例安排合理。不足之处在于女镇长回答葡萄的内容,太像科普,可以借题发挥增加内涵和意味,这样会增强情趣。《回家》有几个美中不足之处:普通话念白和唱腔相隔离,音乐剧的念白用普通话来表现未必合适。插叙的一段戏,建议用母女和孩子们的三方对唱更好。另外,若能把唱词里面夹杂的江阳韵和东中韵统一到家麻韵更好。《千里送鹅毛》,这部戏中的“鹅毛”,是将爱情、亲情、报答乡恩之情以及忠君之情融为一体的凝重之情,可以考虑将这部剧精雕细琢为大戏。建议把念伯高的戏加重,突出其生命历程。可赋予天鹅一种意象,报答诺亚以性命相救的恩情而飞到金殿,这样强化“鹅毛”之情。第四场的护送天鹅一场,采用纯舞蹈的手法,简洁明快。在舞台呈现上,第二场的地震一段,情景太过写实。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云南小戏组台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戏曲多样化的生态和发展路径。彝剧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剧种,是根据彝族传统民族歌舞发展而来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小戏《喝三秒》充分发挥彝剧特色,演唱和表演都有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密切联系现实的同时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非常精彩。花灯音乐剧《回家》、花灯剧《千里送鹅毛》则代表了花灯戏在当代的两种不同追求和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走时尚化、现代化之路,这次演出的《回家》将花灯以音乐剧的方式呈现,虽然短小,但简洁干净,是很好的尝试;一方面向传统戏曲靠拢,《千里送鹅毛》行当有生、旦、净、丑,表演有唱、念、做、打,内容以彝族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歌颂民族团结、国家昌盛和人性人情之美,比较成功,不过戏剧节奏可以再紧凑、人物形象应该再鲜明、天鹅的意象和作用要强化。近年来云南戏曲的发展引人瞩目,花灯歌舞剧《走婚》《山村·小河·月亮》、云南京剧《凤氏彝兰》《白洁圣妃》在全国都有影响。今天的小戏,展现了云南基层戏曲院团的风采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