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产生震撼

——大型彝剧《杨善洲》进京会演综述

[发布时间:2015-11-03 《楚雄日报》四版 ]

十月的首都气候宜人,鲜花盛开。101226日,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由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精心创作的大型彝剧《杨善洲》入选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

进京赴盛会

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中国评剧院承办。作为一项国家级的少数民族戏剧盛会,旨在为各民族间传统艺术的交流提供舞台,引起全社会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关注与喜爱,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

彝剧源自彝族古老的说唱艺术,结合云南当地滇剧、花灯戏等地方剧种,采用汉族戏曲形式,不断融合、完善而形成的新兴民族剧种,该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四大剧种之一。2008年,彝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高质量地完成此次会演,彝剧《杨善洲》融入了艺术工作者辛勤的汗水。赴北京之前,多次进行排练,并作了修改完善;赶赴北京之后,全体演职人员顾不上旅途疲劳,就在梅兰芳大剧院忙着装台、定位、对光、合成等,一丝不苟地做着演出前的最后准备。

大型彝剧《杨善洲》采用独有的艺术表演形式,以杨善洲同志退休后,到家乡植树造林20年间发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为题材,通过“地委书记捡果核”、“卖房还钱”、“麂子肉风波”等一连串故事的演出,塑造了一个对人民群众有情有义、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老干部的光辉形象。

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院长邱卫东说,彝剧是楚雄州独有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型彝剧《杨善洲》自2011年创作以来,至今已修改20余稿,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得到极大提升。此次在全国申报的30多个节目中,该剧能入选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在楚雄州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会演获好评

101718日,夜幕已经降临,北京的街头仍然车流不息,人头攒动。这座繁华城市的喧嚣和忙碌还没有结束。而此时,在霓虹映衬下的梅兰芳大剧院却显得格外的清幽雅致。17日晚,彝剧《杨善洲》在北京的首次演出在这里进行。这边演员们正认真的化妆、换装,为演出做着最后的准备;那边,彝剧《杨善洲》的宣传海报前早已经围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人们都在期待彝剧《杨善洲》带来的全新体验。

演出一开始,彝剧所特有的彝腔、彝调、彝舞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就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随着“地委书记捡果核”、“卖房还钱”、“麂子肉风波”等一连串故事的演出,一个对人民群众有情有义、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老干部的光辉形象鲜活的呈现在了舞台上。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加上演员们精彩的彝剧表演,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演出中,观众多次被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所震撼,现场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观众们起身鼓掌;演员谢幕后,观众依然迟迟不肯离去,赞扬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好听,好看!”“太震撼了!”

中国关心下一代爱心行组委会外联部韩穆葰告诉记者:“通过彝剧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生动真实的故事,直观和形象地展现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对人民群众有情有义、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除了观众好评,参与此次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遴选的专家学者们,也对彝剧《杨善洲》在北京的首次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施尼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彝剧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四大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从参加遴选到在京的演出,我看过三次彝剧《杨善洲》,每一次都深受感动,我对该剧的演出效果非常满意。”

据了解,此次会演本着少数民族剧种、少数民族院团、少数民族题材“三优先”的原则,遴选出全国11个少数民族剧种的1519个优秀剧目参加会演,演出剧种数量为历届会演之最。本次会演,同时是为2016年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做剧目储备。彝剧《杨善洲》在北京的演出,让首都观众耳目一新,也让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增色不少。

18日晚7七时30三十分,大型彝剧《杨善洲》在北京的第二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观众席上,来了几位特殊的观众: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吴江,云南驻京机构党委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马红梅,在北京挂职的州政府副州长周兴国等领导与嘉宾共同观看了演出。

“本届会演的举办,是对我国当前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彝剧《杨善洲》以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为题材,用独具彝族特色的艺术表演方式,既传递了正能量,又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希望更好地传承发展好彝剧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陶建阿成是南华人,他已离开家乡多年,这次得知家乡的彝剧到北京演出,陶建阿成放下手头的工作,带上好友和同事一起到梅兰芳大剧院观看演出。他说:“我看过一些少数民族剧目,但感觉家乡的彝剧非常亲切,我希望能为彝剧的推广、为彝州民族文化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族文化加快“走出去”

彝剧《杨善洲》在京精彩的表演,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以及首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也为楚雄州民族文化“走出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完演出,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久久难于平静。这是榜样的正能量冲击着我的心灵,也是艺术的感染力让我精神得到洗礼。”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生孔庆学如是说。是的,榜样没有界线,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产,而艺术是催化剂,它能使“榜样”产生更加震撼心灵的感染力。

无疑,彝剧《杨善洲》编剧对“榜样”的感悟是独到的,视觉也是独特的。好评如潮,赞声一片。但参加过多次高规模演出的州民族艺术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并没有沾沾自喜。彝剧《杨善洲》的编剧李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演结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在遵循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发展规律前提下,加大本民族戏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让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大型彝剧《杨善洲》的上演,是用艺术的手段来宣传和学习杨善洲精神,也为楚雄彝州创新形式活化载体宣传学习杨善洲精神迈出可喜的一步,同时为彝剧的发展又创出一条新路子,进一步振兴了彝剧这个富有特色的民族剧种。

会演期间,中央电视台对大型彝剧《杨善洲》的创作过程,以及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等做了专题采访,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还对1018的演出进行了全程录制。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制片人祁兵告诉记者:“对彝剧《杨善洲》进行录制,就是希望把独具特色的彝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给全国的观众收看,让他们欣赏到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戏剧表演。”

据悉,在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除了彝剧《杨善洲》在梅兰芳大剧院进行了两场演出之外,由州民族艺术剧院选送的彝剧小戏《喝三秒》和原生态彝歌《孜莫格尼》还参加了1012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的开幕式演出,精彩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彝剧《杨善洲》和彝剧小戏《喝三秒》均获得优秀剧目殊荣。

民族文化是楚雄彝州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生产力要素之一。近年来,楚雄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船出海,大力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此次大型彝剧《杨善洲》入选参加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无疑是楚雄州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我们相信,随着楚雄州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精品走出楚雄、走出云南,面向全国宣传展示底蕴深厚的彝族文化,并将楚雄州灿烂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楚雄日报社记者 赵文丽(电话:13577804020